王维有一幅画"雪中芭蕉",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。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。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,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,"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?"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。像《渔洋诗话》说他:"只取远神,不拘细节。"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:"王维画物,不问四时,桃杏蓉莲,同画一景。"
雪中到底能不能有芭蕉我觉得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不必过度揣测作者得心思与实际的现实。比如“星星伴我行”,你走动的时候看着星星也在走动,你说它在陪你也行,你在陪它也行,星星到底有没有动呢?它不动我不动,我动它也动,所以它到底动不动这个已经不再重要。
一幅画引来诸多的讨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。只可惜王维早就逝去,如果真想得到答案的话只有百年以后集体到了底下问他:“王兄!为何雪中有芭蕉?”
王维:“我本无心,却不曾想引起了这么多人的烦恼和争辩呀!”
世间许多事都不叫事,只是人们自我的纷争把它变成了事。
我一直都记得《传灯录》记载过一则禅话:
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:"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"
师曰:"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"
六源又问:"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?"
师曰:"不同,他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种须索,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"
与人相处的烦恼就像“雪中是否有芭蕉”的纠结一样,太多的人只看着自己的付出而不去体谅他人也在回报。只是别人的条件未必如你,点滴之间的关系被埋没在了自身的优势当中。如果少一点要求多一些释然,许多关系根本不必走到尽头无法挽回。
当然,人类在历史当中学会的教训就是没有教训!
你若懂人苦,自有恻隐心。
你若只知苦,半生多煎熬。
没有谁会卑微的一直哄谁,毕竟衣不靠你,米不求你,睡自有去处,谁何苦为难自己。
相处之道并非有钱就是大爷,你若对待不如你的人一视同仁而不会看不起,这叫共情,你若对待痛苦多于你的人而不会做出践踏之事,这叫怜悯。
如果你做不到,那你肯定有问题。
断了的弦无法再续,就像泼出去的水怎能收回。
缘尽我亦会伤感,但绝不回头。!